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Add 芒果学姐微信
为你全程答疑

送教育学真题、笔记等资源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4年17年311选,13年北师大,19年首师大名)

1.理论研究法: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进一步进行系统的思维加工的方法,它是多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的直接目的在于从调查资料中引出理论观点来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或一般性结论。

2.历史研究法(16年北师大、19年首师大名):指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对教育现象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比较研究法:指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4.观察研究法: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测量调查法):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的一整套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测量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调查法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测量调查法指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况,从而收集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6.实验研究法:指为了实现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开展各种教育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教育规律,验证和检验基本原理和研究假设的一种研究方法。

7.经验总结法:指将大量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教育理论的方法。它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与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8.行动研究

(1)基本内涵:行动研究就是实践者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实际工作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教育行动研究是当前非常提倡的一种研究方式,一线教师是主要的研究者,既可以是教师们自己研究实际教学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和专家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行动研究主张研究者是实践者本人,主张在真实情境中研究,主张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是当前非常重要且常用的一种研究范式。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①为教育行动而研究。这是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与传统研究“为理论建构而研究”的研究目的相对应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为解决教育行动中的实际问题。②为提高教育行动的效率。③为提高教师的教育行动能力与素养。

②由教育行动者研究。这指出了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教育行动研究要求教育一线人员即教育行动者要参与研究,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省,在反思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③在教育行动中研究。这是教育行动研究的情境,一方面要求关注研究情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证明行动的过程就是努力提高行动效率、改善行动质量、提高自我行动能力的过程。

(3)教育行动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①适应性和灵活性。行动研究简便易行,允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在这样复杂的教育现象和领域内进行研究。

②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的及时性。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③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的实施。

④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合理地并用。

缺点

①常以具体实际情境为限,研究的样本受到限制,不具有代表性。

②自变量的控制成分很少,内、外在效度都显得有些脆弱,某些方面不符合科学性的严格要求。

③行动研究强调实际工作者与研究人员相互合作,而在实践中协调二者工作的难度大。

9.叙事研究

(1)基本内涵:叙事研究也是当前教育界非常关注的一种研究范式。它主张教育工作者用叙事、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其对教育的思考与理解,表达自己的启发、感悟、反思、观点等。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就是“讲故事”,记录具体的、真实的事件,反映研究者的真情实感和教育感悟。这种研究容易产生亲切感,可读性强,具有人文气息;但研究结论不突出,往往停留在抒发感慨的层次上。

2)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①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均可进行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角可以是一线教师,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研究者。当一线教师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故事,进而改进教学行为时,教师即是叙事研究的主角;当教师把自己的实际教学故事讲述给其他专业研究者,研究者负责记录和反思教学经验时,研究主角就不是教师本人,而是其他专业研究者。

②深度且生动描述故事

深度描述指不仅要列出事实,而且要描述行动的意图和情景,分析行为背后的动机。此外,应生动描述故事情节,使读者可以融入故事,更好地理解研究结论。

③注重反思和归纳

教育叙事研究的一手资料是对现场情境的描述,研究者应该从“故事”中归纳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指导教育实践。由普遍的教育现象到专业的教育思想的过程,是研究者不断反思的过程,因此教育叙事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叙事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对教育实践的贡献,通过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的改进而提高教育实践水平。

④具有明显的主题性

教育叙事研究没有事先规定的主题,但是它的主题却贯穿始终,这个主题是故事自然包括的、生成的教育认识或 观念。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为记叙文,包括故事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任务、原因、经过、结果。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自然生成教育主题,传递出“故事”背后所承载的教育学意义。

⑤研究影响是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或重建

教育叙事研究不把研究结果的可复制性作为评价研究结果的指标。教育叙事研究为教师审视、反思自己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力的工具,促使教师重温自己的教育故事,反省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并且,由于有了同事或教育研究者的参与,会极大地促进教师体验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获得新的教育经验,从而改进或重建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

3)教育叙事研究的优缺点

①优点

a. 可读性强,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为记叙文,情节生动,容易吸引读者。

b. 实践性强,教育叙事研究的“故事”来源于实践,经过反思与归纳,最终指导实践。

②缺点

a. 对研究者的反思能力要求高。叙事研究注重反思和归纳,如果没有一定的反思归纳能力,叙事只能停留在记叙的水平上,难以上升到教育理论水平。

b. 难以推广,外部效度低。叙事研究的独特性、针对性较强,难以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当中,外部效度低。

 

10.民族志(22年311选)

1)基本内涵:又称人种志、俗民志。民族志旨在研究自然、持续进行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研究者聚焦于文化角度去诠释这些行为。民族志不仅指代一系列研究方法,还应包括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手段所获得的分析报告。民族志研究的是某个文化群体中人们的行为、语言、所做和应该做的以及所使用的材料。这里的“文化”不应只局限于某个民族群体,也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任何“有界单位”,比如组织机构、社团或课程。

2)优点

①能够深入实际教育生活,以更加开放的跨文化视角获取第一手资料。

②数据源呈现多样化,更能获得完整的研究资料。观察和深度访谈是研究者收集数据所采用的主要的两类方法。此外还包括面对面访谈、研究者反思日记和相关档案记录分析。

③灵活度高,便于发现新问题。研究焦点会随着研究过程和田野工作的逐步展开而自然浮现和不断变化,便于发现、生成新的研究问题,获得意外的研究收获。

3)缺点

①研究时间跨度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是在自然情境中开展的,研究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②研究场景和规模有限。研究核心往往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具体的场景或小规模的群体,不适宜做宏观研究和大规模的研究。

③对研究者的要求很高。研究者如果未接受一定的训练,就很难捕捉到特殊细节。

④研究结果的主观性强。易受观察者个人经验的影响。

11.扎根理论(22考研新增)

1)基本内涵: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的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概括出经验,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2)优点

①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

②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姻”,破除了传统研究的“二分法”。

③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高度结构化、步骤清晰的系统化程序来检验、提炼和发展其观点。

④深入现场,能够获得真实生动的一手资料。

3)缺点

①过于关注理论建构,忽视对所研究现象的深刻揭示。

②大量的资料分析处理费时费力。

③所建构理论的普适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④对研究者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一方面要保持对理论、对数据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在面对大量资料的同时还要保持客观。

⑤对理论的可信度难以控制。

推荐阅读